自古以来,北方之敌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一个庞大的俄罗斯横亘在北方,大明在未来消灭了满清之后,就必须要面临一个欧洲大国和自己接壤,同时他们的统治核心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自己的核心区域距离对方却非常接近的问题。
大明需要同盟吗?
来自欧洲的威胁,大明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些问题在林大公心中萦绕。
这些年来,他只是片面的得到来自大明的消息,只知道大明在战场上进展顺利,但是具体是什么情况。
他并不知晓。
将心中的担忧压了下来,目光扫过这万里碧波。
“财富来自於海上,危险.也来自於海上。”
林大公低声呢喃着。
河北承德。
干隆的热河行宫。
此时已到了农历的七月份,公元历的九月份。
正是一年之中最为酷热的时候。
酷暑给了两个多月前在南方吃了大败仗的干隆一个喘息之机。
按照往年的惯例,干隆和他的北京朝廷基本上都会在这个时候搬到这个热河行宫躲避酷暑。
今年也是如此。
只是往年热热闹闹的热河行宫今年仿佛冷清了不少。
在行宫伺候的太监们走起路来都小心翼翼,唯恐发出什么声音。
因为干隆爷自从从南方回来之后,脾气就比以前坏了不少。
谁也不知道这位爷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发怒。
喜怒无常的干隆此时半躺在热河行宫的清凉殿。
殿内的冰箱正往外冒着冷气,冰箱里面的冰块都是冬天的时候窖藏起来的。
现在正好把夏天的暑气都驱赶了。
一名太监恭敬的将一根纸卷递给了干隆,干隆鼻子一吸,顿时浑身都仿佛变得精神起来。
眯着眼睛享受了一会,干隆从半躺着的慵懒姿态重新坐了起来,脸色也变得好了许多。
也许是因为战败的刺激,本来身体还算不错的干隆如今身体大不如前。
一方面他每天都要服用从南明走私来的蒜药——因为据说这种药曾经被朱道桦称之为续命水,既然都能续命,那多吃点准没错。
另外一方面他还用上了从一些洋人传教士手里买来的“万优解”。
据说也是朱道桦发明的。
服用之后真的是飘飘欲仙,什么烦恼忧愁都没有了。
但哪怕是蒜药和万优解管够。
现在的干隆也是肉眼可见的苍老。
胡子和鬓角的毛发都几乎已经全白了——是的,干隆爷是有鬓角的。
他虽然也有辫子,但是剃头匠可不敢给干隆爷留一个金钱鼠尾。
所以和现在大清朝一片片的阴阳头比起来,康雍干三位爷都没有把头都剃光,而是留了不少,否则雍正还怎么扣死普类王阳明啊——感情他们也知道什么是好看什么是难看呢。
除了头发都白了。
本来有些清瘦的干隆现在看起来更瘦了,脸上的肉几乎就只剩下一张脸皮挂在骨架上。
“皇阿玛,和珅和福康安来了。”
干隆的第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在一旁恭敬道。
由於干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以现在他也必须要到了考虑接班人这件事的时候了。
现在有可能接班的就是十五子永琰和十七子永璘。
若是承平时。
干隆倒也不会急着立储。
因为大清朝是有秘密立储制度的,而且干隆也觉得自己能再活个好些年,到时候如果自己还在位就要超过他爷爷康熙的在位时间了。
因此干隆本来都盘算好了,在干隆六十年退位,当太上皇训政。
既可以不超过康熙的六十一年皇帝的记录,博一个孝顺的名声,又可以安稳的扶持接班人上位,安稳度过这皇位交接的危险期。
但是现在
一方面这大清朝面临着逆明、教匪的两面夹击,一个不好可能就国势倾覆。
另外一方面因为领兵亲征,干隆自感身体大不如前,随时可能有驾崩之危。
因此他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永琰和永璘二子之间。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永琰。
因为永琰年龄更大。
更沉稳。
而永璘只有二十出头,行事也莽莽撞撞,将这大清朝的胆子交给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干隆也不太放心。
因此这段时间在干隆身边伺候的,就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而永璘封了庆亲王。
如此一来,大臣们都看得清楚了,现在唯一能接过大清朝皇帝这胆子的,就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