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欲把西湖比西子 第二六二章 金尚书(2 / 2)

大官人 三戒大师 2586 字 4个月前

“没什么只是我刚进京的时候金尚书警告我他会时刻盯着我的……”王贤一脸淡定道。

“盯着你作甚”

“只要我犯错就会把我踢出幼军。”王贤苦笑道:“似乎不太给你面子。”

“我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毛孩子能有什么面子但谅他也不敢不给姚师面子”朱瞻基冷笑起来道:“你不妨磨蹭一会儿再。”

“为啥”

“你是姚师学生这件事我已经安排人不小心泄露出了以堂堂尚书的消息灵通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了。”朱瞻基道:“不过出于谨慎起见你还是晚点过吧。”

“也好。”王贤点点头苦笑道:“也不知老和尚什么时候知道。”

“姚师整天忙着念佛哪有功夫理会这点琐事儿……”朱瞻基不负责任的安慰道。

“但愿吧……”王贤郁闷的闭上眼。

兵部衙门尚书签押房内。

还没入伏京城的气候便很炎热为了保密起见签押房里没有窗户、密不透风更是闷热不堪摆着冰桶都无法解暑。

即使汗水浸湿衣背金尚书依然衣冠整齐的端坐在大案后一丝不苟的处理公文。今日早朝皇上宣布接受了阿鲁台纳贡称臣以他对这位大帝的了解马哈木和瓦剌部肯定会有大麻烦了皇上八成又动了征伐的念头。

这也意味着他这个兵部尚书也有大麻烦了。虽然朝廷有专管带兵打仗的五军都督府但一应后勤保障、军队调拨这些繁重的任务都压在他这个兵部尚书的头上。金尚书知道皇帝雷厉风行的性格一旦下定决心绝对不会拖太久到时候现准备肯定来不及必须未雨绸缪、提前下。

与疑心病重的朱元璋不同朱棣给他的大臣以深厚的信任任命的六部尚书、公卿大臣一用就是多年并不担心他们会专权。如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还有他这个兵部尚书都是从永乐初年开始当到现在都没换人。当然这建立在永乐皇帝有识人之明的前提下蹇义、夏元吉、金忠这些人都当得起皇帝的信任。甚至可以是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才支撑起了永乐盛世的辉煌

简单一想朱棣十年内于出的那些伟业就能体会到几位尚书的不易。后人甚至无法想象摊上朱棣这么个古往今来第二能折腾的主他们是怎么撑过来的。金忠的答案很简单唯忠尔……下朝回来后金尚书便命人搬来卷宗开始做起了功课越做脸色越凝重。因为他发现自己岁年底对户部夏尚书让步太多导致兵部开支大幅削减交趾那边又没有如期平定结果就是军械、甲胄、装备、粮草……都只够维持日常运转的但要应付大军出征却远远不够。

当初他之所以肯对夏尚书让步是因为他知道大明的财政状况很糟糕老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再不能靠滥发宝钞来掠夺民财了。才顶着汉王和那般勋贵的责备同意削减军费开支的。当然这肯定是经过皇上同意的只是当初谁也没料到阿鲁台会突然投降。

现在机会突然降临以皇上的性格肯定会把五年内不再北伐的承诺抛到脑后这简直是一定的。所以金忠知道这个坑自己一定得填一想到要求夏元吉那只铁公鸡他便一阵阵头痛。

金尚书正郁闷着呢长随进来禀报两拨幼军将领昨晚在怡红阁打起来了。

幼军是金忠奉皇命组建的至少组建初期出了事情他是要负责的所以金忠命人盯紧了他们有情况随时来报。听到这消息金尚书头疼的更厉害了幼军组建以来打架就是家常便饭。原先还是和外人打现在倒好窝里斗开了……

“好啊胆子越来越肥了。”金尚书冷哼一声道:“是不是又有薛家兄弟”他决定这次非要严惩不贷。

“是薛家兄弟一面”长随小声道:“太孙殿下弄来京城的那个王贤是另一面。”金忠命他们随时留意王贤的动向所以长随特意强调道。

“好小子果然把本座的警告当耳旁风了”金尚书阴下脸道:“他以为在京城闹出点动静就可以肆无忌惮了本座这次哪怕得罪太孙也要把他赶出京城”

“是。”长随轻声应下心中却暗道那是因为您想跟汉王殿下修复关系吧。

最了解你的自然是你身边的人长随就猜到了金忠的想法。金尚书确实是想跟朱高煦修复下关系但不是有什么图谋而是因为即将到来的战事必须要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通力合作才行。而把王贤赶出幼军是他之前便答应对方的只是顾忌太孙的面子一直在等合适的机会。没想到才过了没几天机会就来了……

尚书大人一声令下王贤便被抬上马车来到兵部衙门。

六部衙门重地不许马车驶入至少不许王贤这个档次的坐车进他只好让二黑背着自己往里进。

“站住一应下官进衙门必须步行自己下来走”守门的兵丁见状阻止道。

“这话的我家大人刚刚打了自己四十军棍怎么下地走”帅辉冷笑道:“要是部堂大人不急的话那我家大人先回把伤养好再走进如何”